老早就想好好介紹這個芭蕾好朋友了!剛開始練習成人芭蕾的你,一定能感同身受:沒有「把桿」,如同沒有依靠🤪
成為全職媽媽的第一天,腳很癢很想念芭蕾,便開始煩惱該用什麼代替我的“依靠“;還是乾脆對不起錢錢,因為真的很需要那個酷東西?上網鑽研一番後才驚覺,原來要正確地使用把桿竟然有這麼多要注意的地方,然後也把老師課堂上針對扶把的耳提面命種種回憶起來了😂
今天熱心魂又上身的我,就是想系統性地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,分享給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把桿、傷腦筋如何選購適合把桿,又或只是好奇心旺盛想認識這位芭蕾好夥伴的你。
芭蕾把桿的主要3大功用
芭蕾把桿(Ballet Barre) ,是跳芭蕾必備的一件工具。除了協助舞者熱身外,每堂課的前半段都會透過把桿進行扶把訓練(Barre Work),並在所有練習中都力求姿勢正確(腳和手臂的位置)。
當你知道「扶把訓練」對舞者有多重要,便明白「把桿」存在的必要性!
舞者藉助固定的把桿,加強身體各部位的力量、靈活性、柔韌性、伸展度、穩定性與協調性,為以後中間練習及舞台上的各組合做準備,因此有腿部的扶把訓練、腰部扶把訓練、軀幹扶把訓練…等。
而每一身體部位的扶把訓練又更細分多種動作去精準地鍛鍊,以腿部為例:蹲 (Plié)、小腿踢 (Battement tendu jeté)、單腿地面畫圈 (Rond de Jambe)、單腿蹲 (Battement Fondu) 、小腿彈地 (Battement frappé)、大腿踢 (Grand Battement Jeté) 等。
❶ 熱身
你可能也聽過把桿被稱之為「壓腿杆」,顧名思義,它可幫助舞者伸展腿部肌肉。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它去伸展和暖開軀幹、上肢、背部等肌肉。

❷ 訓練平衡、調整重心
協助舞者完成動作時調整、掌握平衡,以避免舞者在支撐困難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動作,因此把桿有支撐與輔助身體重心的作用。

❸ 把桿就是舞伴的手
總而言之,技巧成熟的舞者,把桿不是用來支撐身體的!它是舞伴的手,輔助你進行高技巧的困難動作,但是你不能藉此放錯重心,將身體的力量全壓在他身上吧…

芭蕾把桿的類型
主要分為「固定式」和「活動式」,取決於舞者們的空間及使用需求。
固定式
通常為「掛牆式」及「落地式」兩種,將把桿固定安裝於牆面或地板上。


移動式
也可稱「便攜式」:是方便移動的把桿,輕巧但底座穩固。

芭蕾把桿的款式
「單桿」: 只有一根桿子。
「雙桿或三桿」: 同一把桿上有2~3個不同高度的桿子,讓不同身高的舞者可同時使用。
「可調節式」:可依據舞者身高升降把桿高度。
芭蕾把桿的材質
以下是把桿常見的製作材質,市面上普遍以木頭與金屬製為主。
材質 | 材質說明 | 優點 | 缺點 |
木頭 | 硬木類:如水曲柳、白蠟木、橡木、楓木或楊木等 | ⑴ 美觀 ⑵ 觸感舒服 | ⑴ 木材的成本相較其它兩種較高 ⑵ 便宜的木材,容易龜裂 ⑶ 由於木材的把桿與支架為異材質組合而成,可能不比完全由金屬焊接而成的整組把桿架來得堅固 |
金屬 | 不鏽鋼或鋁 | ⑴ 金屬耐用 ⑵ 相較木頭款價格便宜 ⑶ 鋁製款重量輕,好搬運 | ⑴ 金屬類在寒冷天氣,摸起來可能會不舒服 ⑵ 不鏽鋼款的重量較重 ⑶ 鋁製款硬度偏軟,若被重力或硬物敲擊,可能會凹陷 |
塑料 | PVC材質(水管) | ⑴ 重量最輕 ⑵ 最容易DIY給幼童暫時性使用 | 不耐用、不耐重 |
如何正確掌握把桿練習
把桿高度
首先,可先以預備站姿站在把桿前,而最適當的把桿高度應落在你的胯骨以上至中肋骨以下。超過這些部位,都是不正確的,會影響到重心與平衡的訓練。然而,每個人的身高不同,因此,大家適合的把桿高度也會有所不同。

身體與把桿的距離
以自己小臂的長度作為身體與把桿的適當距離,但上臂不能與身體貼緊。
- 雙手扶把桿時,肘關節要能自然彎曲,雙手距離與肩同寬。



- 單手扶把時,扶在把桿上的手應在身體的斜前方。要時刻保持站立姿勢的正確、舒適。


把桿練習時,請記得4個不要!
❶ 不要「抓」把桿
❷ 不要「壓」把桿
❸ 不要「握」把桿
❹ 不要「抬」手肘
出現以上這些情況,都代表身體重心沒在正確位置而導致失衡,才想一直利用手去找支撐點。在正確的重心上進行動作,雙手也才能優雅地運行。


No Barre, No problem! 找到適合的把桿替代品
如果居家練習沒有把桿,別太擔心,家中的椅子、桌子、欄杆等任何符合把桿高度且固定性佳的傢俱都可代替。
以上這些如果效果不理想,應考慮更多因素後再買把桿,如:在家練習的時間長短或必要性?(基本上初學者最好在老師眼皮底下現場指導)、是否有預算?以及家中是否還有空間擺放?

結語
當明白芭蕾舞者在練習時總搭配著把桿的原因與目的後,應該也理解老師為何常在課堂上要求我們不要抓、壓著把杆了吧!
作為成年人的初學者,課堂上一方面要學新技巧,另一方面要認識術語,甚至又要注意從頭到腳尖所有狀態,真是有夠手忙腳亂。老師偶爾的提醒,可能當下不一定能馬上融會貫通。因此,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不確定或是感覺狀態不太對,記得隨時請教老師或有經驗的學員。
祝,跳舞愉快唷🩰
All photos in the article are from Shutterstock.
Last Updated on 2022-10-13 by Jul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