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很少有機會接觸舞蹈劇場,在這方面我至今仍屬個慢到者。
初次欣賞到 碧娜·鮑許(Pina Bausch)的作品片段,是在他過世滿週年,透過公視播出的《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》紀錄片,我才得知這位“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”與她的「烏帕塔舞蹈劇場」(Tanztheater Wuppertal)。印象中,那時的我很安靜的把節目看完,而那晚卻是翻來覆去輾轉難眠,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失眠的原因,把原因歸咎在沒有早早就寢。
在接觸舞蹈動作治療領域後的今日,走進了疫情以來許久不見的戲院細細品嚐《Pina》3D版,在片尾名單播畢當下,我回憶起十年前第一次認識碧娜·鮑許舞作的心情,或許「舞動」這顆石頭,早在那晚就已投向我的內心世界,而有了漣漪。
這篇觀後感,沒有太多劇情透露,沒有太多評論(因為能力有限😂),只是純純粹粹想把內心的衝擊寫下來,給未來的自己一個交代。
影片劇情簡述
德國著名導演文‧溫德斯(Wim Wenders)在初次欣賞 碧娜·鮑許出演《穆勒咖啡館》時,便深深為這位「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」所吸引,他立刻與碧娜·鮑許迅速成為至交,並誕生了合作電影的想法。幾經考慮,溫德斯決定採用 3D 電影技術來展現碧娜充滿激情與創意的現代舞藝術,試圖為觀眾開啟一種全新而獨特的視覺發現之旅。
電影拍攝計劃宣布後不久,碧娜·鮑許因肺癌辭世,整個拍攝計劃就此擱置。直到在與碧娜·鮑許生前執掌的烏帕塔舞蹈劇場商談後,溫德斯才決定重新籌備開拍。《Pina》將鮑許的重要舞蹈作品《穆勒咖啡館》、《春之祭》、《交際場》和《月圓》貫穿在學生和好友對她的追憶中,同時將鏡頭投射到充滿工業景觀的城市烏帕塔,立體化地詮釋了碧娜·鮑許獨特奇妙的舞蹈美學,留下了對她最美的讚歌。
《Pina》為我上了一課
我舞蹈,因為我悲傷
在我的生命經驗中,舞蹈等於歡笑,我眼前的人們大多是因為歡樂與振奮人心而舞動,嘉年華遊行、慶祝典禮、啦啦隊、遊戲、派對等。不確定是我過得幸福,還是只是沒其他機會發現除了歡樂情緒的舞動。
與舞蹈動作治療相遇後,我才知道人類總能為了舒壓、為了探索、為了愛、為了憂愁、為了憤怒、為了脆弱、為了孤獨、為了難過,為了各式各樣屬於我們與身俱來的情緒及理念,藉由身體用無言語的管道傾吐出來,等著自己和他人覺察。
當《Pina》裡播放著碧娜·鮑許生前錄像:「我舞蹈,因為我悲傷」,我更加肯定,得好好認識舞蹈世界。因為這回我在碧娜的這四齣舞作片段裡,看得到好多沒見過也很特別的身體語彙,這些身體語彙竟然真真實實地表達出關於人們的愛、痛、美、悲以及孤獨。碧娜·鮑許的編舞、文‧溫德斯的攝影、精心策劃的音樂、引人入勝的舞者和風景,再加上優雅的服裝,這與我所見過的任何東西都不同,每一個細節從視覺進入全身,強烈衝擊著我全身上下的細胞,使內心澎湃激昂。
男人女人的互動
《Pina》明顯地告訴了我們,不論是《穆勒咖啡館》、《春之祭》、《交際場》還是《月圓》,碧娜·鮑許的作品總著墨在兩性議題,看著舞台上的舞者,猶如社會的縮影,男男女女對情感的渴望、孤獨、掙扎、激情、鬥爭、恐懼、沉淪、溫柔、快樂。
每一片段的含意對我來說可能抽象或超現實,但我試著用本能去理解動作想透露的是什麼,兩人互動中藏些什麼,就像《春之祭》似乎詮釋著女性面對男性的膽怯,當每一個女舞者輪流拿到紅色連身裙後都得向前面對男舞者,她們的呼吸聲及毛細孔裡充滿著很真實的恐懼感,我在當下把這些感受連結到自己過去的某些故事上,甚至聽見自己呼吸聲伴隨了無助,毫不費力地產生共情行為,即便我不清楚到底「紅色連身裙」在劇中的隱喻。
這讓我想到舞蹈動作治療其中一種治療取向:真實動作。觀影的我如同擔任“靜默觀者”角色,在所有動者舞動與互動後,是完全不能在團體中給予任何回饋,所有對立的感覺都只能自己承接住,關於內心的衝擊和聯想都會是最直覺的反應,因為靜默觀者腦中不須去想著待會兒該如何與其他團隊成員對話。
我沒有太多真實動作的練習經驗,而這是第一次體驗到靜默觀者的內心世界。
重複,卻不是copy and paste
碧娜·鮑許的舞作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,好幾次我看見很平凡又簡單的肢體動作被設計成一連串的組合,然後反覆被呈現好幾次,例如《穆勒咖啡館》裡的男女被另一位西裝男強行改變他們擁抱與親吻的姿勢,當那對男女恢復為原本屬於他們的擁抱和親吻時,西裝男又會再次調整他們的姿勢,這段的輪迴重複數十次以上 ;又如《交際場》中每個身穿正式服裝的舞者一一走向舞台前,接二連三做出聳肩與瞪眼露齒。
這些看似很日常或不經意的動作與表情,經過重複地被表達,變得格外引人注目,我也意外地被這種機械式的重複動作而迷惑,怎麼會重複卻看不膩啊!雖然說很像機械般,但這些動作透過人類(舞者)去傳達,在觀眾眼裡,每一次的動作、每個舞者所強調的質地(力道、速度、流動、方向)和情愫元素都是很不一樣,這些元素可能是不斷地堆疊,也可能是不斷地被抽離。
重複不是重複,……同樣的動作讓你到最後感覺完全不同。
碧娜·鮑許似乎並不真正追求後現代舞的拼貼、重複技巧,他追求的是還原每個舞者的個人特質,讓每個時刻的觀眾所經驗和感受的人類情感更貼近真實。
我也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人生,你每天重複地進行著某些事,重複地按照日常SOP執行著起床、睜開眼、梳洗、早餐、上班、中餐、下班、晚餐…,但每一段過程的感受是相同嗎?你重複地與人相遇、相知、相愛、分離、又相遇…,建立的每段關係是否也各自獨特?
人人都是舞蹈家,人人心中都藏有一面碧娜·鮑許
不像芭蕾,也不是我認識的現代舞,碧娜·鮑許的舞蹈理念與我正追求的舞蹈動作治療裡的「動作」很類似-跳舞,是人類原始的本能,是跟自己身心連結的方式。
烏帕塔舞團的舞者說:「他要我做出一個代表我很愉悅的動作,我做出來後,他竟然用這個動作延伸編成一整幕」。碧娜·鮑許的提問,舞者的回覆是自由的,可以不需言語,以肢體動作回答問題。文‧溫德斯執導《Pina》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,他讓舞者透過舞蹈動作傳達對碧娜·鮑許的懷念、想法與情緒,這些舞動創作中,我看到的是「碧娜·鮑許」在他們心中已轉化成一種精神。
能夠在疫情下透過大螢幕再次看到碧娜·鮑許與他的舞者們,真的要感謝文‧溫德斯電影團隊,因為一旦體驗過《Pina》,就很難從腦海中清除。
*本篇照片取自IMDb
Last Updated on 2022-06-14 by Jul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