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名借用我最愛的現代舞皇后 碧娜·鮑許(Pina Bausch) 的經典名言” I’m not interested in how they move, but what moves them.” 這是我最近越看越有興趣的事,只是我更在乎的是「自己」為何而動。
今年農曆年後,一系列的舞蹈動作治療課程幾乎塞滿了每週末行事曆,這個月又加進了隔週的見習行程。似乎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讓自己過過跨著大步伐又邁向前的生活,這種用熱血去填補日子的感覺,真好!
邊過生活邊練習
寶貝兒子很喜歡在他的早晨奶後,用一個華麗的轉身從沙發上輕躍到地板,站穩後大聲地叫我「媽媽,看!」。我微笑,也很好奇,他為何而跳?「媽媽,尿尿!」這句從他口中蹦出來前,他身體通常會扭來扭去,然後以一種急促的小跳步朝向我前進。「媽媽,不要!」握拳、臉紅、身體用力、緊繃、接著喝斥並推開沒有經過它允許便收拾玩具的我。
自從開始上課後,才意識到生活中其實充滿著許多可以觀察他人或自己的機會,而每個動作也會是一條更認識他人或自己的線索。上面提到的三個事件皆有個共同點,都是動作在口語出現之前發生,可見在語言之前或之外,孩子早就用肢體及動作等非語言的方式展現自己,且在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成整前,他們的行為舉動是最真實的表達,因此處於嗷嗷待哺階段的兒子,是我最容易也最愛的練習對象。
上課時老師們很常提醒,在觀察中要先拉掉主觀想法與投射,以開放的心面對,不妄下定論,如:兒子從沙發輕躍是一種喝完奶「心情變美麗」的儀式。尿急舞是因為這樣做可以「感到舒服」。握拳及全身用力一定是代表他正在生氣。
每當腦中小劇場的布幕又要被升起來時,我就要趕快停止過多臆測,取而代之的是試著去模仿他的動作,甚至跟著一起做(調頻),從自己身體去體驗這動作我感受到什麼(動覺同理 Kinesthetic Empathy)。
我不是育兒專家,也不是專業的心理學家,更不是孩子本身,沒辦法百分之百明白他為何而動,但透過這簡單的舉動卻帶來一項意外收穫:心,似乎更靠近對方一些了!也減少許多育兒上帶來的挫折、生氣、擔憂等負面情緒,更避免因全身負能量而使用了不太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。
吃過芒果才是真正在過生活
其實…不是要大家都去吃芒果,不愛芒果的人也別擔心😆 前段提到我用動覺同理與孩子相處的心得,接下來想聊一下「動覺同理」與「自我覺察」之間的關係,只是…為什麼扯上芒果呢?請繼續看下去吧。
覺察( mindfulness)是一種心理過程,目的是專注於當下而不加判斷,能以冥想和其他訓練發展而成。而自我察覺(self-awareness)簡單來說是指清楚感知到自己現在的想法、情緒、行為以及所處的環境。
參考自維基百科
自我覺察能力高的人,是自己大腦的駕駛員,而不是乘客,在沿途上遇見障礙物時能看見或感覺到,選擇通過障礙的方向(體驗的方法),不被卡住(不被情緒主宰而糾結),可客觀的與狀況同在並體驗著生活中每個瞬間。
在舞蹈動作治療過程中,有的具備費登奎斯方法(The Feldenkrais Method®)師資的舞療師會選擇以其中的「動中覺察」(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®, 簡稱ATM) 先提升團隊成員的自我覺察敏銳度,再以治療師專長的治療取向探討個案的各項議題。
動中覺察白話一點說就是「透過動作的過程來提升自我覺察能力」。上過瑜伽或皮拉提斯的朋友一定有這個經驗,老師有時會提醒要運用胸式呼吸法,並要求你想像力量是從核心出發。但在費登奎斯中,這些具有規範的動作指令你通通都不會聽到,動中覺察不會有任何的勉強,老師會運用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元素讓你反覆體驗,過程會以口語引導你去探索身體,例如「動作中身體哪個部位最引起你注意?」、「你有發現到做這個動作時,是從哪個部位開始,又是從哪個部位結束呢?」途中你想停止動作、想休息、想任意活動都是可隨心所欲。
經由幾次在舞療團體體驗中的身心探索(類似動中覺察),令我聯想到費登奎斯博士以芒果味道來解釋的「親身體驗才能真心理解箇中滋味」。
對於沒有吃過芒果的人,再怎麼詳細描述芒果的味道都沒有用,更重要的,是自己吃過芒果,體會到芒果的滋味。Just like telling somebody what is the taste of a mango. Unless you eat it, you don’t know what the taste is. It doesn’t matter how clearly you describe it. Therefore this is a thing to experience.
身體的事就是生活上的所有事
生活上,總被提醒要具備「同理心」,要「對別人」多一點關心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想。但要怎麼做才能真正站在別人的立場?
當反覆模仿孩子在我收拾玩具時的握拳、緊繃等動作,我察覺到這些動作讓自己更具備力量,而這股力量好似一種備戰狀態,可以擋住外在威脅。原來,讓自己身歷其境所體驗到的感覺是這樣,不知道兒子是否也有類似的感受?所以囉!芒果,真的是在自己咬一口後,才可明白別人口中提及的酸甜是哪樣的氣味,我想這就是最容易理解的「同理心」吧。
藉此,我也體悟到同理心不會是刻意鍛鍊就產生的,它應該是屬於自我覺察後很自然而然的一種結果。然而,若對自己的動作毫無意識,無法把動作與情緒,甚至認知連結一起,還想用自己身體去理解對方,根本談何容易。
學會傾聽自己身體聲音的人,也是容易同理這世間萬物的人,更懂得以怡然自得的模式與萬物共同生活。
我們可以不為舞蹈而舞動,但不能不為自己而舞動
呼應標題「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,而不是如何動」,碧娜·鮑許在談他對舞蹈理念,他將「Dance (舞) 」化為「Move (動) 」,明顯地透露了「人類的動作」是物理的、情境的、社會的、各式各樣我們隨處可見的。
日常生活上的每樣動作就是一種最真實的舞動,這舞動是依據著自己的習慣,甚至潛意識去律動、移動,並運作出不同質地的動作。就像坐在椅子上的你,要起身去拿身旁書櫃上的一本書,你是扶著桌子站起來?還是不假外力直接起身?或是你會先跨出一隻腳到側身,繞過椅背活動一下才進行下一個動作?
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由各種動作組合而成,看過碧娜·鮑許的創作的人應該能明瞭這份真實即是他眼中的美學。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特的個體,我們都在為了自己而動、為了各種目的而動:求生存、展現自我、人際社交、娛樂、表達…。只是,你是否都有察覺到各情境下,身體的感受呢?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身體正呈現哪種姿勢呢?仔細感受一下這個動作帶給你的感覺。
舞動的世界很有趣吧!如果你想嘗試透過動作過程去訓練覺察自我能力,可以試試參加一些舞蹈治療相關體驗,或者是費登奎斯方法的動中覺察課程、工作坊。
最後,很謝謝你耐心閱讀,我會持續地寫下每階段學習舞蹈動作治療的感想,待我一步一步經驗、練習、體悟,期待未來可以分享更專業的知識給你。如果有任何想法,歡迎你寫信或留言和我聊聊😃
All photos in the post are from Shutterstock.
Last Updated on 2022-07-26 by Julie